1949年蒋介石下野,故作镇静对蒋经国说:放下重担,心中轻松多了
这是他于1927年担任京国民政府主席后的第三次下野,也是最沉重的一次,沉重到连钢笔尖都在宣纸上洇出了墨团。
这是他于1927年担任京国民政府主席后的第三次下野,也是最沉重的一次,沉重到连钢笔尖都在宣纸上洇出了墨团。
很快,在谈判中,周总理成了主角,他代表中共及红军提出六项主张,并且“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”,结果,“二宋个人同意,承认转达蒋”。
1935年的冬天一切都有点灰头土脸,空气里混着紧张和什么也说不清的味道。《列宁格勒真理报》突然抖出一封信,不管怎么看都像把刀子。蒋经国写的。信里和盘托出,没什么弯子,说的是家事,却像要将生身父亲蒋介石的身份一刀刀剖开,连那种最脆弱的尊严都甩在了一边。他不是写给
1961年深秋,台北阳明山的枫香树落下了第一片红叶,彼时,士林官邸旁的招待所里,张学良正望着窗外的远出神。他在等蒋经国。
1948年的上海,经济彻底乱套了。老百姓扛着一麻袋钱去买米,结果走到半路,物价又涨了——麻袋里的钱可能只够买几斤米。当时流行个笑话:小偷不偷钱,只偷麻袋,因为麻袋比钱值钱。
可问题来了:在漫长的戒严之下,反对者从哪儿冒出来?谁敢第一个喊话?又是谁把这股零散的怒气,拧成了一条绳?我们常说,政治是个大词,其实落地就是柴米油盐、身份尊严、生计起落。台湾这段几十年的剧烈转折,偏偏就从一些日常的裂缝里,透出了风声。
中国大陆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,这事在国际上搅起不小波澜,直接让台湾当局坐不住了。蒋介石一看形势不对劲,赶紧下令启动自己的核项目,表面上打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旗号,实际就是冲着武器去的。
1946年秋,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台湾新竹山中幽禁,一住就是十多年,在此期间他曾多次请人带信给蒋介石,表示想见蒋一面。
1975年4月4日,台北士林官邸,病榻上的蒋介石已进入生命最后阶段,就在弥留之际,他示意长子蒋经国靠近,用尽最后气力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嘱托:“不可放虎。”
一家子回乡过年,祖坟前跪了一片膝盖。就有一个人没跪,还站得笔直。老头子脸色当场就变了,火气“腾”地上来——在场的人都不吱声,只能拿眼神交流:这下又要挨训了。那一年是1949年春节前后,蒋介石刚交出手里的权柄,从南京灰头土脸回溪口省亲。蒋家的规矩老得能掉渣,儿孙
你敢信吗?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、爷爷是蒋介石、爸爸是官二代“,可以说他一出生就是一把手”的顶级官三代,最后居然被亲爹在病床前冷冷甩下五个字:“不值得同情。”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这不是气话,更不是赌气,是心寒透了,正常情况之下,没有哪个亲爹会说出如此之言?而今天要
1927年8月的太平洋上,杰克逊总统号的汽笛声撕开海雾。陈洁如倚着栏杆,丝质旗袍被风掀起一角,露出腕间那对翡翠镯子——是母亲吴氏在她出阁时送的,说"绿得像春水,要戴到白发"。可此刻她盯着掌心的婚戒,钻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倒像是根勒在指根的红线。
1963年11月20日晚,台北圆山饭店灯火通明。宴席开始前,蒋介石忽然俯身,轻声嘱咐宋美龄一句:“经国还年轻,路要铺直。”席间无人察觉,这句话揭开了一段长达二十八年的接班设计。
孙立人将军(19001990)是国民党军队中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,被誉为“东方隆美尔”。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,尤其是在缅甸战场表现出色。然而却在1955年被蒋介石以“纵容部属武装叛乱”、“密谋犯上”等罪名革除职务,遭软禁长达33年,直至1988年才恢复自由。
这张照片拍摄于1943年,定格了蒋介石与他两个儿子难得同框的温情画面,照片里,蒋介石端坐在石墩上,神态沉稳,蒋经国和蒋纬国则一左一右,安静地站在他的身后。
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,中国大陆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,国民经济困难并同时遭受着美苏两国的军事威胁,退守台湾岛的国民党伪政权又觉得自己“行”了,蒋介石又做起了“反攻大陆”的迷梦。
1965年,李宗仁回大陆受到了我党高规格接待,这一切让蒋介石看到了我党的诚意,不久,两党就台湾和平统一问题进入实质性谈判。
“梦见亡友继春……他在生时曾与章姓女相识,未婚而生孪子,后来章姓女病故,现此二孩已十有余岁,为念亡友之情,余仍维持他们之生活。”
近代中国民族企业自出现以来,与历任政府始终存在着依附与抗争的复杂关系,这种关系又随着列强侵华的强弱发生变化。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,国民政府效法列强,开始推行经济统制,更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,为了集中一切力量进行抗战,全面实行经济统制政策。民族企业基于抗
1942年, 24岁的陈志竞从西南联大毕业后,经他人推荐进入了重庆的《中央日报》社。尽管工作比较轻松,但他心情却很烦闷。